1979年2月17日,随着炮火在中越边境的响起,战场的真相开始显现。一个军队的实际战斗能力,终究需要在战场上检验。一些人过去曾认为越军战斗力出众,甚至认为他们的实战能力超越了解放军。这种观念或许源自于中越关系友好时期对于越南在抗美战争中表现的宣传,或对这一段历史缺乏深入了解。然而,当战火燃烧时,战场的动荡情势却揭示了全新的现实。
在越南北部,战略重镇同登控制着通往谅山的主要道路,而谅山则被视作河内的北大门。越军在这片重要地带部署了主力步兵第3师以及地方部队,人数总计超过一万两千人。他们凭借多年建立的永备工事及精心构筑的野战防御体系,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冲突。随着战斗的推移,越方还调集了第327师作为增援力量,使该地区的兵力总和超过两万两千人,这一系列部署显示了他们誓死捍卫阵地的决心。
同登战役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障碍物——代号为“鬼屯”的炮台。这座由法国殖民者修建、越军加固的巨大工事,经过深度挖掘形成了五层防御体系,墙体厚度达到一米,内部驻扎着两个步兵营,被越军称作谅山铁门。随着2月17日战斗的打响,解放军第163师第486团的三次强攻均未能穿透这道防线。越军的火力点遍布山腰,射击孔均装有防弹钢板,解放军的火箭弹落在水泥工事之上,仅能留下微弱的白印。经过三天的激战,部队损失不断增加,而天黑时,越军更是通过喇叭进行挑衅。战火映红了山坡,空气中弥漫着焦糊的味道。
局势的僵持在2月21日出现了转机。五十多岁的广西电厂工人何国安抵达前线年被迫参与修建这座炮台,熟悉其内部结构。“炸正门没有效果。”他指着山顶的一块青石板说,“我们从这里下手!”工兵连夜开挖地下通道,将12吨炸药和2吨汽油填入其中。爆破瞬间,巨大的山体崩塌,浓烟和火焰夹杂着从炮台内部涌出。一些越军士兵后来描述道,这一刻犹如地狱的大门被打开,许多人甚至来不及逃跑就已被震伤。这次爆破震撼了战局,彻底打开了通往谅山的道路。
作为主攻方向的解放军第55军于2月17日投入战斗。六天后,同登和坂然地区的敌人被清除,紧接着在2月27日,第二阶段作战正式开启,目标直指谅山。经过七天的激烈交锋,3月5日,55军成功占领谅山城区,先锋部队已抵达城北的奇穷河畔。这场战役的结果是累计消灭敌军上万人,这支相对年轻的部队创造了参战各军歼敌数量的记录。
越军不仅未能守住阵地,主动出击时也难以取胜。1979年2月下旬,为了营救被困在红河边的345师,越军的精锐316A师派遣148团猛攻代乃地区。装备重武器的这一部队计划通过10号公路防线取得优势,但却遭到解放军第13军39师两个营的有力阻击。战士们在战壕中战斗,借助后方炮火的有效支援,接连打退了越军三十多次冲击。火药味浓烈,弹壳在战壕边缘堆积成小山,敌军始终无法打破防线。战斗结束时,近千名越军在阵地前倒下,316A师的支援计划彻底破灭。
这些小分队的行动极为灵活,他们经常利用道路两侧的高地进行伏击,袭击运输车队和后勤分队。在孟康河谷,越军特工多次利用夜晚或雨雾天气潜入,企图破坏我军的后方炮兵阵地,而在茶灵山区,则切断了通讯线路,干扰后方的警戒哨所。这些战术行动虽然未能改变战役的整体走向,但严重牵制了我军力量,拖慢了战事进展。为确保长时间控制广阔区域和保障交通线的安全,我军不得不持续将预备队的其他四个师投入高平战场。原本几天内能够结束的战斗,居然拖延至近一个月。直到3月16日下达撤军命令时,仍有部分越军残部在山区活动。
孟康河谷里,越军特工频繁夜袭炮兵阵地;在茶灵山区,小股部队趁雷雨天气切断通讯线路。这些行动虽然不能改变战局,但显著地拖慢了清剿速度。经过二十八天的激烈战斗,高平地区的残敌依旧未被彻底肃清。更为令人遗憾的是,第50军150师448团在撤离途中因指挥混乱遭遇伏击,二百多名战士被俘。这一切充分体现了游击战的拖延效果,但最终仍不能改变战争的胜负。
越军这一分散游击、持久袭扰的作战方式,根植于长期的战争经历。自抗法战争至抗美战争,数十年来,在面对装备和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敌手时,越军主力部队与地方武装,甚至民兵紧密配合,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游击战术。这使得他们在进行小规模作战时显得富有经验,单兵在山林中隐蔽而行动迅速,射击精准,巧妙运用地形。
在高平战役的后期,这一特点显得尤其突出。当主力部队被打散后,幸存的越军士兵能迅速融入当地环境,得到部分群众的保护。他们对每一条小路、每一处水源均了如指掌,甚至明白溶洞的走向,这赋予了他们在清剿行动中巨大的优势。然而,在撤退阶段,某些部队因警戒松懈或指挥协调不当,遭遇了损失。在班英附近,第50军150师448团的一部分就遭到了埋伏的越军小分队攻击,损失惨重。这种游击战的方式显示了在营连排以下的小规模作战环节中,他们确实颇具挑战性。
一个显著的短板则是越军的火力严重不足。他们装备的大口径火炮数量有限,并且为了保存实力,战场上往往将火炮分散布置,以连、排甚至单门炮为单位,几乎不会集中成强大的打击力量。这样的分散使用方式使得越军的炮火对我军构成的威胁微乎其微。此外,部队之间的配合也经常出现问题,攻坚能力短板严重,难以应对反复争夺及持续消耗的艰苦战斗。
到了1984年7月12日凌晨,越军发起了更大规模的反攻。在代号为“MB-84”的行动中,一个加强师兵分四路向老山前线的船头地区发起攻击。解放军第14军前沿阵地承受着持续的冲击,后方炮兵当天发射了多达1261吨炮弹——平均每分钟落下1.5吨炮弹。经过十四小时的激烈交锋,越军阵亡三千多名,最雄心勃勃的反攻以惨败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