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会对每段文字保持原意,进行改写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字数变化不大。
在裕华攻坚的最前线,部队一方面抓紧休整,一方面组织召开了被戏称为“诸葛亮会”的战略讨论会,专注于研究下一步的进攻方案。裕华地区的日军碉堡结构坚固,采用钢筋混凝土筑成,普通的机枪、步枪射击甚至单个手榴弹都难以摧毁。只有使用集束手榴弹,才能有希望有效击破。但问题在于,怎样才能精准地将这些集束手榴弹投掷进坚固的碉堡内部呢?
针对这个难题,会议中有人提出:既然敌军能向我们投掷催泪弹,那我们为什么不尝试用“烟幕弹”来反制呢?利用浓密的烟雾遮挡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的机枪失去作用。受到这一启发,部队领导经过多次讨论,最终决定采取火攻战术:先将敌人外围的铁丝网和木质鹿砦等障碍物焚烧清除,为攻击开路;同时制造浓烟,遮蔽敌人视线;再将棉絮缠绕在竹签或手榴弹柄上,浸泡火油,这样一旦投掷出去,火焰即可迅速蔓延,燃烧敌方据点。
紧接着,有人又提出了使用“土坦克”的创新战法:用水浸湿的棉被覆盖在方桌上,形成一个防弹护盾,能够有效阻挡敌人的子弹穿透。然后把这张方桌固定在独轮车上,携带集束手榴弹的突击队员便可以推着这辆“土坦克”,顶着桌子保护自己向敌碉堡推进。指挥部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安排相关人员开始准备所需物资和装备。
等所有准备工作完毕,已是深夜时分。此时,对大中集据点的激烈攻击正如火如荼展开,四团一营和特务连从北门和东门发起冲锋,六团一营从南门包围,先后消灭外围的伪军守卫。虽然日军主力碉堡尚未攻克,但外围敌军已被清除,为裕华攻坚战创造了良好的战斗环境,无后顾之忧。
17日凌晨,四团团长刘别生发出对裕华据点的总攻命令,一枚信号弹腾空升起。士兵们迅速将浸有煤油、缠绕着棉絮的竹签和手榴弹投向敌方碉堡,顷刻间,敌方鹿砦、房屋等易燃物被点燃成火海。面对滚滚浓烟和烈焰,堡内的日军陷入一片混乱,惊慌失措。
除主碉堡外,日军还构筑了暗堡。三排长徐德胜顶着“土坦克”冲锋至暗堡前,毅然引爆绑在身上的九颗手榴弹,将暗堡彻底摧毁。与此同时,六名勇士推着三个“土坦克”向主堡发起冲击,途中两个“土坦克”被击毁,后方四名士兵壮烈牺牲。仅剩两人顶着最后一个“土坦克”冲至主堡门前,前后两人分别引爆身上绑着的集束手榴弹,先炸开主堡大门,随后趁机突入敌堡,与敌人同归于尽。
在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日军的机枪完全失效。大部队呼喊着冲入敌堡,剩余的日军哀嚎着冲出堡垒,奋力与新四军展开白刃格斗,最终被全部击倒刺杀。清扫战场时,主堡前已堆满了尸体,日军遗体横七竖八,惨不忍睹。刘别生命令对战场上的敌尸逐一检查,发现五名日军幸存,其中两人重伤,两人轻伤,另有一人假装死亡。这五人即便身陷绝境,仍死死不肯投降,边喊叫边用手脚疯狂反抗。无奈之下,战士们将他们绑在门板上抬走。
裕华攻坚战(包括支援部队的打援和大中集据点的攻打)是新四军自从从苏南进入苏北后,经历的最为艰难的攻坚作战,也是本年度在苏北地区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此战中,除伪军外,共消灭日军六十余名,俘虏七名,缴获重机枪三挺、轻机枪八挺、掷弹筒四枚,步枪和短枪共计四百余支,弹药超过三万发,还缴获了轮船和拖船各一艘。无论是歼灭敌军数量还是缴获武器数量,在当时苏北的抗日战场上,都是一项了不起的战绩。陈毅将军得知战果后,欣喜异常,特意向部队发来了嘉奖电报。
清除裕华敌军据点,不仅使苏北和苏中两大根据地重新实现了连通,还对盐城敌军形成了强大威慑。盐城是敌人的核心占领区,因形势紧张,南浦被迫将原本用于“扫荡”苏中的兵力撤回北方,专门加强盐城防守。M6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