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军的特种部队一共有八支,这些部队分别隶属于陆军、海军陆战队和宪兵系统。陆军方面有四支特种部队,分别是101两栖侦察营、高空特勤中队、陆军特种作战指挥部以及政治作战特遣队;海军陆战队也有两个特种单位,其中一个是两栖侦搜大队特勤中队,另一个是爆破中队;宪兵系统则只有一支特种部队,即宪兵特遣队。这些部队各司其职,执行的任务各有不同。比如,有的特种部队专注于海上渗透,有的则专攻陆地突击,另一些则专门处理情报与政治方面的任务。
在这几支部队中,高空特勤中队(即凉山特勤队)被许多人认为是最为出色的一支。它之所以被誉为最强,并非单纯依赖其声势,而是凭借着扎实的训练、精良的装备以及高效的任务执行,逐渐脱颖而出。虽然台湾省的特种部队整体上并未经历过大规模实战,但凉山队在多次执行任务时的表现,的确令人印象深刻。
凉山队的成立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具体来说,它是在1980年由陆军将原空降特战司令部侦搜中队和“潜龙”排整合而成。凉山队的驻地设在屏东县益寮村附近,部队的名字来源于附近的一座山岭——凉山。由于队员们在执行任务时常常神秘低调,周围的村民纷纷传言说山里住着一群“山鬼”,因此该队得到了“凉山山鬼”的称号。凉山队的成员大多来自各个精锐单位,起点非常高,它的正式名字是高空特种勤务中队,隶属于航空特战指挥部。之所以被称作“凉山山鬼”,还因为队员们穿着一身黑色的装备,低调又威猛,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
凉山队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独特的三栖作战能力——既能进行空中渗透,又能在海上执行任务,此外,还能在陆地上进行各种复杂的战术操作。与其他特种部队不同,凉山队并不专攻某一方面的特长,而是具备多种作战技能,这让它在执行复杂的任务时更加得心应手。无论是敌后渗透、要员斩首,还是特种狙击等高风险任务,凉山队都能迅速出动,处理得非常高效。此外,凉山队还承担着反劫机、反恐维安等任务,虽然任务繁杂,但队员们在执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凉山队的选拔和训练过程异常严格。想要加入凉山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整个选拔过程分为多个阶段,且淘汰率极高。第一阶段主要是体能测试,候选人需要背负20公斤的负重,跑完1000米的距离,时间不得超过4分10秒。仅仅这一关,就让大部分人望而却步。第二阶段则是战术训练,包括射击、格斗、团队合作等项目。队员们需要具备极高的射击精度、强悍的格斗技巧和默契的团队协作。此后,还有高空跳伞、水域渗透、山地丛林作战等多项专项训练。整个训练周期长达三年多,最后的“天威测试”是与友军联合的终极考核,不仅考察队员的个人技能,还考察他们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通过所有考核的队员,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精英。退役后的凉山队员在民间散打比赛中表现不凡,几乎所有参赛的队员都进入了决赛,甚至击败了泰国和日本的职业拳手,展现出卓越的搏击实力。
在装备方面,凉山队也得到特殊照顾。武器装备大多数来自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质量和技术都十分先进。比如,队员们使用的精密步枪、防弹面罩以及黑色作战服,都非常符合特种作战的需求。这些装备不仅实用,而且突出了部队的神秘感。凉山队每年都会更新装备,确保其始终站在技术的前沿。
虽然凉山队并未参与过大规模的战争,但它在执行一些重大事件时的表现,仍然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1987年11月,台东岩湾监狱发生暴动,几百名囚犯闹事,砸毁设施并抢夺武器。凉山队接到任务,与宪兵和陆战队一起行动,成功镇压了暴动,恢复了监狱的秩序,这是凉山队第一次在公众面前亮相。2003年6月,一架AT3教练机失事,凉山队参与了搜救工作,协助空军查找事故原因,并将飞行员遗体带回。2009年,莫拉克台风重创台湾,尤其是小林村遭遇了严重的土石流,凉山队员们徒步进山,开辟了直升机的降落场,成功转移了上百名村民,展现了高效的行动力。2015年,六名犯人在高雄监狱挟持人质,凉山队的狙击手在外围待命,协助平稳解决了这一危机。
总的来说,凉山队能够在八支特种部队中被誉为最强,并非无稽之谈。它集成了多支部队的精华,具备了全能的作战能力,训练强悍,任务执行精准。与专注水陆作战的101两栖侦察营相比,凉山队更具空中优势;与专攻海上爆破的海军陆战队特勤中队相比,凉山队能够跨域操作;而宪兵特遣队则主要负责治安,但凉山队的任务风险显然更高。总体来看,凉山队不仅是台湾省特种部队的骨干力量,也是该地区特种作战力量的代表。尽管没有经历过大规模实战,但从其现有的表现来看,凉山队的能力无疑是出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