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视CCTV-7国防军事频道近期的报道中,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76集团军某旅“抗日模范游击大队”举行了一场贴近实战的演习,一系列新装备的亮相,引发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单兵外骨骼和摩托车的运用,展现了解放军在现代化战争背景下,对传统战术和装备的创新性思考。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抗日模范游击大队”机枪手所穿戴的外骨骼框架。这位战士以抢当排头、勇争先锋的姿态,给中国的军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外骨骼,很可能是一种无动力支撑系统,旨在有效缓解机枪手在长途行军和作战中,携带重型机枪和弹药箱时背部和腿部的巨大压力。要知道,过去的机枪手往往需要一名副手专门负责弹药供给,并在必要时接替射击。但在持续连发射击状态下,火力持续性往往会受到弹药的限制。
有了单兵外骨骼和背负式弹药箱,机枪手几乎可以“一个顶俩”,省去副射手的同时,战斗力也实现了倍增。这种背负式弹药箱的设计,或许借鉴了俄军现役PKM和PKP通用机枪的设计理念,可容纳大量7.62×54R口径子弹弹链。另外,通过长达1.6米的柔性弹带连接,弹箱和枪身相连,总载弹量可高达550发。十几年前,“战忽局”张召忠局座在一档节目中,曾经畅想过美军单兵外骨骼的形态,而今,我军的战士已经装备了类似的系统,不能不令人感慨。张局座当时还戏称,如果外骨骼还有富余载重,再插上两块钢板就无敌了。
此外,在步兵战车、装甲运兵车以及配备防弹装甲的轮式越野车辆大量装备的今天,摩托车这种看似“古老”的机动车辆,也重新出现在我军的作战序列中。这并非偶然,而是解放军吸取俄乌战争经验教训的体现。在俄乌战场上,双方小规模作战单位频繁执行侦察、刺杀、伏击和爆破等任务,轻便灵活的两轮摩托车,甚至电动车,因其低成本和高性价比,成为了不可或缺的装备。
除了摩托车,此次演习中,“抗日模范游击大队米乐股份有限公司”还出动了无人机等作战装备。作为全球最大的无人机研制生产国,无人机在我军基层作战单位的大量装备已是常态。值得一提的是,包括此前央视曝光的第76集团军在西部高原和丘陵地带演习中出现的装甲类战车,也普遍加装了反无人机“顶棚”。全时四驱结构的越野车也出现在演习中,可见我军对于不同地形环境下的作战需求,有着充分的考虑。
“抗日模范游击大队”的实践表明,解放军正积极评估此类装备系统在实际战术条件下的可行性,并将其置于严苛的实战环境中进行检验。这并非简单的装备堆砌,而是我军重视学习和借鉴,不断进步的光荣传统的体现。正是这种开放的心态和务实的精神,推动着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