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当地时间15日,俄美总统阿拉斯加峰会结束,普京会后向苏联飞行员墓地献花。
这场时隔4年的美俄首脑会面,从选址就透着不寻常。地点定在阿拉斯加的埃尔门多夫-理查森联合军事基地,这里既是美军太平洋战区的重要支点,也是冷战时期美苏对峙的前沿。特朗普似乎想用主场优势给普京一个“下马威”——4架F-22“猛禽”战机在专机旁待命,B-2“幽灵”轰炸机编队低空掠过,这些冷战时期为对抗苏联研发的装备,此刻成了无声的施压。
但普京的回应很平静。他和特朗普几乎同时走下专机,握手时的表情看不出太多情绪。两人随后同乘一辆凯迪拉克防弹轿车前往会场,这个细节被外媒反复解读——俄方专车本已在停机坪等候,特朗普的临时邀请,更像一种“主场宣示”。可普京照单全收,仿佛在说“你的地盘,不妨碍谈我的条件”。
闭门会谈比预期长了近半小时,总共2小时45分钟。一开始是两人带翻译单独聊,后来变成三对三——美方加入国务卿鲁比奥、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俄方则是外长拉夫罗夫、总统助理乌沙科夫。没人知道具体聊了什么,但从会后动态能看出些眉目。
特朗普在联合新闻发布会上的状态有点“飘”。他说“成果丰硕”,还强调要尽快和普京再见面,甚至提到要给泽连斯基和北约打电话通报情况。可仔细看会发现,他没提任何具体共识,连“停火”都只说“会持续努力推动”。这种只谈方向不谈细节的表态,更像是在给自己脸上贴金。相比之下,普京的发言更实在,他直接点出“俄乌长治久安得解决根本问题”,还提到美俄可能在能源领域合作,甚至说“若过去4年特朗普在任,俄乌冲突本可避免”。这话听着像夸特朗普,实则是在暗指当前局势的根源——美国对乌政策的连续加码。
更耐人寻味的是双方对“后续安排”的处理。美方原本准备了午宴,菜单上明确写着“客人:弗拉基米尔·普京”,菜品从沙拉到主菜一应俱全,结果普京没赴约,会谈一结束就安排了其他行程。特朗普准备的白头鹰雕像也没送出去,那是美国国务院文件里明确提到的“外交润滑剂”,最终只能留在会场,成了这场会面气氛紧张的注脚。
普京的行程改动不止这一处。按原计划,他应该直接登机回国,却临时加了一站——安克雷奇附近的理查森堡国家公墓。那里埋着二战时期根据租借法案,在阿拉斯加训练或运送美军飞机到东部战线时牺牲的苏联飞行员。镜头里,71岁的普京手捧鲜花,在墓碑前单膝跪地,动作缓慢却郑重。他停留了大约10分钟,没说一句话,但这个画面传回俄罗斯后,社交媒体上瞬间炸开了锅。有人说“这是对英雄的尊重”,有人感慨“普京总能记得我们的历史”。
这个举动的深意,得放在历史里看。阿拉斯加曾是俄罗斯领土,1867年被卖给美国。二战时,这里是美苏合作的纽带——苏联飞行员从这里接收美国飞机,再开赴欧洲战场对抗纳粹。普京此刻来献花,既是在纪念两国曾有过的协作,也像是在提醒特朗普:美俄关系不止有对抗,还有共同的历史重量。
另一边,泽连斯基的反应透着无奈。美俄会谈时,他在社交媒体发视频,控诉俄军空袭苏梅州,字里行间都是“求关注”。之前他说要“搅黄会面”,没成;又说要“空降会场”,也没被搭理。现在美俄谈完了,他只能等着特朗普“通报情况”,这种被动,恰恰说明乌克兰在这场博弈中的弱势——自己的命运,得看别人谈判的脸色。
其实双方的核心分歧一直摆在台面上。乌克兰能不能加入北约,俄方视为“生死线”,北约东扩到家门口,等于把刀架在俄罗斯脖子上;美方则坚持“大门不关”,哪怕不马上接纳,也不想断了这条路。谁来保障乌克兰安全,俄方绝不容忍北约驻军,甚至提议让中国参与担保,摆明了要稀释西方影响力;美方则想把乌克兰绑在西方安全体系里。还有乌东归属,普京说“主权永久且不容谈判”,泽连斯基若米乐m6官网让步,国内就得炸锅。这些问题没解决,所谓“成果丰硕”难免显得空泛。
会场外的细节更能说明问题。有俄罗斯记者爆料,会谈期间门口的美国警卫当场昏迷,被紧急送医。有人说这是巧合,但结合没送成的礼物、没开成的午宴,更像是这场高压谈判的真实写照——表面平静,底下早已绷到极限。
普京献完花就登机回国了,没给特朗普留任何“补救”的机会。特朗普则在会后继续吹嘘“会谈成功”,可连他自己的媒体都在质疑:如果真那么顺利,为什么连份联合声明都没有?
这场峰会到底算什么?是美俄缓和的开始,还是又一轮博弈的预热?或许普京在墓地前的那个举动已经给出答案——尊重历史,但绝不妥协现实。而特朗普的“状态不对”,恰恰说明他想赢却没拿到足够筹码。接下来就看泽连斯基赴华盛顿的行程了,只是这一次,乌克兰能指望的,恐怕比想象中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