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4月末,二战临近结束,美军在德国哥达的一座工厂仓库中,意外发现了一架外形奇特的飞行器。其造型显得极为不寻常,呈现出一种近乎三角形的设计,使得美军意识到这绝非普通的战斗机。随即,美军又找到了该飞行器的机翼及相关研发资料,真相逐渐浮出水面——这是一架采用飞翼布局的轰炸机,已经进行过多次试飞,研发工作接近完成。
若非德国战败,这款飞机无疑将对盟军构成巨大的威胁。这架飞机,正是德国在二战期间的一项技术奇迹——霍顿Ho-229战斗轰炸机。
美军得知霍顿Ho-229的消息,最早要追溯到二战中的一项秘密行动——阿尔索斯行动。1943年9月,德国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惨败,战局发生了重大转折,苏军开始逼近德国本土。同时,盟军情报人员得知苏军正在将大量从德国缴获的工程设备运回苏联,这可能大幅提升苏联的工业水平。为了防止德国的尖端军事技术落入苏联手中,美国于1943年制定了阿尔索斯行动。
此行动主要有三个目标:一是调查德国的核武器进展,尤其是核反应堆和重水工厂;二是获取德国在航空导弹、生物化学等领域的尖端科技;三是寻找并策反德国顶级科学家为美国效力。
阿尔索斯行动持续至1945年二战结束,取得了显著成果。美军发现,德国的核武器研发远远落后于美国的曼哈顿计划,甚至炸毁了德国在挪威的重水工厂及捷克的铀矿基地,使得德国丧失了制造原子弹的可能。在抓捕德国科学家方面,美军成功拘留了维尔纳·海森堡、奥托·哈恩等重要核物理学家。1944年,美军在德国海格洛赫的地下基地发现了一个石墨块制成的圆柱形实验反应堆,并将其拆除,运回美国。
随着行动的深入,美军发现,德国在秘密研发一些极具威胁的武器,而霍顿Ho-229战斗轰炸机正是其中之一。1944年4月,美军通过审讯一名德国航空专家获得了情报,并在阿尔索斯小队的迅速行动下,在德军炸毁工厂前,找到了这架飞机。
霍顿Ho-229的设计诞生于二战后期,伴随着盟军对德国本土的大规模轰炸。自1943年起,美军加入了对德国的轰炸行列,英军负责夜间轰炸,而美军负责白天轰炸。英美的昼夜轰炸造成了德国工业、铁路、军工设施的巨大损失,特别是德国的工业心脏——鲁尔区。
由于美军的B-17飞行堡垒、B-29超级空中堡垒等重型轰炸机具备长航程、大载弹量和强大防护能力,同时有P-38闪电和P-51野马等战斗机护航,德军的战斗机无力阻挡。在这种情形下,德国空军开始研发高性能的“奇迹武器”,其中包括了世界上首款投入实战的喷气式战斗机——Me-262。尽管Me-262的速度和火力远超传统战机,并在战场上击落了500多架盟军轰炸机,但面对盟军庞大的轰炸机队伍,德国依旧难以改变战局。
为应对这种困境,德国空军元帅赫尔曼·戈林提出了开发一种轻型轰炸机的要求,旨在从德国本土起飞,打击英国和盟军的机场等重要目标,从而减少盟军对德国的空袭。他给出的要求非常苛刻:“3个1000”指标——携带1000公斤炸药,飞行1000公里,速度超过1000公里每小时,并且具备一定的隐身能力,避免被盟军雷达发现。此外,这架飞机还需要安装30毫米的机炮,兼具战斗能力,代号Ho-229。
面对如此苛刻的要求,德国众多军工企业感到望而却步,因为按照传统飞机设计无法实现这些要求。然而,霍顿兄弟决定迎难而上,承担了这一挑战。
霍顿兄弟采用飞翼布局的设计,机翼和机身融为一体,舍弃了传统的机身和尾翼。这种设计不仅能减少阻力、提高速度和航程,还能够降低雷达反射截面,具备一定的隐身能力。然而,这种设计也有明显缺点——飞机的纵向稳定性极差,必须配合高效的飞行控制系统。为了保证飞行稳定,霍顿兄弟为Ho-米乐股份有限公司229设计了多个襟翼、扰流板和减速板等复杂的控制翼面。
由于霍顿兄弟并没有自己的生产工厂,这款飞翼机的生产工作被外包给了哥达机车厂。然而,由于战时资源紧张和沟通不畅,飞机的完工时间大幅拖延。最初计划使用宝马公司生产的喷气发动机,但该发动机未能满足要求,最终换成了容克公司生产的发动机,这也导致了设计的多次修改。
1944年3月,第一架飞翼原型机进行了试飞。到1944年12月,第二架原型机在试飞时发生坠毁,试飞员丧生,但这一试飞显示出飞机极高的速度潜力,最高时速达977公里/小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快的飞机。
1945年4月,当霍顿兄弟的第三架原型机V3还未完成时,美军已发现了它。这架飞机拥有完整的机身、部分蒙皮和未安装的容克004涡喷发动机,但缺少机翼。两周后,巴顿将军的部队在另一个机库中发现了另外四架未完成的Ho-229原型机,包括夜间战斗型、武器测试型和双座教练型等。
美国的B-2隐身轰炸机与霍顿Ho-229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一直是争议的焦点。B-2采用飞翼设计,并配有隐身涂层,其外形与Ho-229相似。但飞翼布局并非霍顿兄弟的首创,美国早在二战前就委托诺斯罗普公司研发了YB-35飞翼轰炸机,虽然因飞行控制问题而未能继续开发。
二战后,诺斯罗普公司从霍顿Ho-229的设计中获得灵感,继续推进飞翼机的研究。1946年,YB-35成功试飞,1948年,安装喷气引擎的YB-49也顺利试飞,尽管存在飞行稳定性问题。直到20世纪70年代,诺斯罗普公司凭借更成熟的飞行控制系统,成功研发出B-2隐身轰炸机。
1993年,B-2正式服役,并表现出色。尽管B-2的飞翼设计与Ho-229相似,但其技术发展更多来源于诺斯罗普早期的研究,和Ho-229关系并不密切。
为验证霍顿Ho-229的隐身能力,2008年,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合作,依据当年的图纸制造了一架1:1的Ho-229模型,并在加州莫哈维沙漠进行风洞和雷达试验。结果表明,在885公里每小时的飞行速度下,Ho-229模型机依然能够被英国链式雷达在大约80%的距离内发现,远未达到隐身标准。
不过,若采用低空飞行策略(低于50英尺贴海飞行),Ho-229能够有效规避雷达探测。这表明Ho-229具备一定的隐身潜力,但设计更注重空气动力学性能,缺乏现代战机所需的红外隐身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