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会晤也备受全球瞩目,毕竟两国元首的每一次会面都可能对国际局势产生深远影响。
可问题是,早在2023年,国际刑事法院(ICC)就对普京颁发了逮捕令,这意味着普京前往美国后,其是有可能被美国以遵守“ICC逮捕令”为理由,逮捕他的。
很多人看到“ICC逮捕令”四个字就会下意识地认为——任何国家都要配合执行,这是国际法的铁律。
但现实是,国际法的实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尤其是当涉及到像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时。
1998年克林顿政府虽然签了字,但从未批准,2002年小布什政府更是干脆撤回了签字,并在法律层面确立了“完全不合作”方针。
此外,美国还出台了臭名昭著的《美国军人保护法》,明确禁止美国政府与ICC合作,甚至授权总统“使用一切必要手段”解救被ICC拘押的美国公民。
它规定,外国国家及其元首在履行公职期间享有免于被民事或刑事起诉的豁免权,除非涉及极少数例外情况。
普京此行是特朗普亲自邀请,作为俄罗斯元首参加正式双边会晤的,他的受邀身份让他天然放进了豁免保护伞之下。
就比如在2023年,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ICC通缉令的阴影下访问美国,依旧是白宫会晤、媒体采访,全程没有任何法律动作。
2024年普京访问ICC成员国蒙古,作为规约缔约国的蒙古依然援引“元首豁免”拒绝“交人”。
法律在这类高端外交事件面前,并不像普通人想象的那样刚性无比,更多时候它只是政治权衡的一部分。
特朗普的核心目标很明确:在连任竞选的关键时期,他急需一个可以向选民炫耀的“外交成就”,而结束俄乌战争,正是他在去年大选期间打出的最大政治承诺。
倘若在峰会上动手抓人,那等于直接炸毁谈判桌,美俄关系立刻滑向新冷战,特朗普不仅无法收获和平形象,反而会背上“挑起冲突”的骂名。
俄方需要美国在事实上承认乌东四州的“新边界现实”,解除或放松部分制裁,而特朗普的团队恰恰愿意用“地缘政治交换”来换取外交突破。
一旦抓捕发生,这些谈判筹码瞬间归零,俄罗斯肯定转身回国,战争和制裁都会升温。
早在ICC推进调查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争罪指控时,特朗普政府就率先对ICC检察官实施入境禁令和制裁。
到了2025年,ICC针对以色列高官发布逮捕令,美国不仅公开谴责,还冻结ICC官员资产,进一步升级敌意。
在这样的背景下,你能指望美国突然转变态度,替这个它口中的“敌方法庭”去抓普京吗?
阿拉斯加和俄罗斯本土的最近距离只有3.8公里,普京的专机配备的是带有反导系统和特殊隐身涂层的伊尔-96,安全等级媲美空军一号。
此外,俄军早已在白令海峡沿岸部署S-400防空导弹和电子干扰系统,划设了禁飞区,以防止任何可能的突发情况。
在地面安保上,此次普京车队由从俄罗斯直飞的运输机运送,车辆具备防弹、防爆及生化防护能力。
美方在安保上也会配合,因为任何外部威胁事件发生在美境内,都会直接打击特朗普的执政形象和国际信誉。
而这种多层次的保障,使得美国即便有某种突发政治冲动,也必须考虑到随之而来的国际风暴。
在主权豁免、政治利益和军事安全的共同作用下,ICC的逮捕令形同虚设,更像是一种象征性的姿态。
环球时报:《美威胁制裁国际刑事法院》2024年5月22日澎湃新闻:《白宫:按普京要求安排》2025年8月10日环球网:《俄媒:普京将成为首位前往美阿拉斯加州的俄罗斯领导人》2025年8月9日